搜尋此網誌

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

降伏心魔

2011年8月2日

降伏心魔

Predictably Irrational及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作者、行為經濟學教授Dan Ariely指出,一般人包括他自己都會在心理偏見影響下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或決定,而英國University of Warwick 心理學教授Neil Stewart更斷言,能夠作出理性決定的經濟人(homo economicus)根本並不存在;心理偏見確實會令我們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,有國際銀行分析財力充裕私人投資者的資料後,提出糾正投資決定的方法。
老牌英國銀行巴克萊旗下的私人財富管理服務公司Barclays Wealth客戶遍布多個國家地區,截至2011年3月31日,Barclays Wealth管理資產達2660億美元(1660億英鎊);英資Ledbury Research則多年來專注於為富裕(high net worth)私人投資者度身訂造投資計劃,今年1至2月期間,Ledbury進行一項有關投資性格的調查,對象是可動用投資金額150萬美元(100萬英鎊)至1500萬美元(1000萬英鎊)或以上的私人投資者,調查得到歐洲、美洲、中東及亞太區20個國家地區超過2000名投資者回應,Ledbury並訪問了環球多位學者和各方面專業人士關於心理和金融的觀點。Barclays Wealth根據Ledbury調查資料,以Risk and Rules: The Role of Control in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為題發表Barclays Wealth Insight系列的第13份研究報告(BWI報告)。
Barclays Wealth主管Thomas L. Kalaris指出,行為經濟學(behavioral economic)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,政府及不同機構都投資於有關策略決定的研究,而Barclays Wealth早在3年前已走在市場尖端,成立一隊行為金融(behavioral finance,行為經濟學的分支)小組,專責與客戶溝通及提供投資意見,該團隊並參與Ledbury年初的調查訪問。
投資情緒周期「宜忌」
BWI報告開宗明義表示,各種偏見、情緒和非理性行為都會影響投資決定,而投資者情緒每每受市場短期氣氛帶動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,在資產價格已有一定升幅,眼見其他人賺錢才跟風入市,到資產價格下跌又不及早止蝕,直至對投資項目絕望之後才在價格處於低谷時拋售【圖1】。針對投資情緒周期變化,BWI報告引述瑞士蘇黎世大學Thorsten Hens教授建議,投資者應部署資產重置(rebalancing)長期投資策略,例如將資金的60%、25%、15%分配投資在股票、債券和商品,並因應宏觀經濟形勢調整投資組合比例,資產重置策略雖然未必保證達到投資回報目標,但好處是減輕投資項目價格下跌時的心理壓力。
Hens並忠告投資者,貪婪、恐懼、後悔及憤怒等等都是投資歷程必然會出現的情緒,投資者不妨記錄每次產生各種不安情緒的背景,有助加快學習應對市場形勢轉變。
Brad Barber及Terrance Odean在2001年的投資股市表現統計報告證實,交易密度最高群組每年平均投資回報比最低群組少7%,部分原因是買賣次數愈多,交易成本(費用)相應增加而侵蝕了投資回報。但BWI報告訪問結果顯示,受訪者對於頻密交易(overtrading)存在矛盾概念,他們一方面自覺買賣次數過多,另一方面又認為多做交易才會熟能生巧在金融市場有更好表現;而多達40%受訪者反對採取買入後持有投資方式,他們喜歡捕捉自以為合適機會隨時入市的短線策略,但BWI報告認為這只是反映受訪者的過度自信,而過度自信亦屬於心理偏見的一種,最終可能導致入市成「癮」。另外,資產淨值愈大的受訪者,愈大比例相信多做交易的正面效應【圖2】,而男性比女性對自己的測市眼光更有自信【圖3】。
缺乏自信反而成為優點
至於自認為是金融冒險者和願意冒高風險博取高回報的受訪者,男性的比例大大超過女性【圖4】,但女性則較有大比例承認容易感到焦慮緊張,BWI報告分析,男女的先天性格差異決定了他們的投資行為,男性的「風險胃納」較大,亦因此會較頻密入市買賣,但女性容易焦慮緊張反而令她更願意遵守投資紀律,例如在市況逆轉時及早止蝕;香港大學經濟及工管學院副教授Chun Xia研究亦證實,女性較少入市買賣,她們較男性卻賺到更多利潤,缺乏自信反而成為投資性格優點。
有趣的是,調查顯示愈有錢的投資者對風險容忍度(risk tolerance)愈高【圖5】,並及相信多做交易可以增進對市場的認識【圖2】,但BWI報告解釋,這並不表示多作高風險投資會增加財富,因為BWI只挑選冒高風險而又成功贏錢的投資者統計,其他冒高風險博輸者大有人在;BWI報告反而認為愈喜歡冒高風險的投資者愈需要遵守投資紀律。
投資行為「年齡之禪」
最後,BWI報告綜合調查資料分析,發現。投資行為「年齡之禪」(The Zen of Ageing)【表】:在其他條件例如財富相同的情況下,年紀最大的群組最少受訪者等候機會隨時準備入市,他們較傾向採取買入後持有的投資策略(仿效畢非德的價值投資法?);由於滿足自己的財務狀況,自然不會隨便進行高風險投資,他們因此自信不會過度頻密買賣(僅6%),結果正如Brad Barber等的統計,交易愈少反而獲得更佳投資回報。資料又顯示隨着年歲漸增,見慣市場風浪的投資者會愈加沉着鎮定,不會輕易感到焦慮緊張。而BWI另一項調查發現,55至65歲群組受訪者有90%採用例如止蝕盤各種「死線」自我督促,65歲以上群組採用此一防禦策略的亦高達83%。
BWI報告總結指出,金融市場充滿誘惑,投資者情緒易受激動(例如圖1展示的眼見其他人贏錢而產生的羊群效應),加上各種先天的心理偏見(過度自信)因素,一般投資者都難以控制「心魔」而作出太多買賣等的非理性經濟行為,專業投資者的分別就是他們能夠較嚴格執行投資紀律,例如行使止蝕盤;輸錢後不急於「報仇」,訂定冷靜期(cooling-off period),以及多做分析工夫避免受他人意見影響自己的投資決定。
但遵守投資紀律屬於違反與生俱來心理偏見的行為,愛爾蘭作家、詩人王爾德(Oscar Wilde)說,擺脫誘惑唯一方法就是向之屈服(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a temptation is to yield to it);BWI報告則不止一次提及希臘神話傳說中智勇雙全的英雄奧德修斯(Ulysses)的故事:奧德修斯參與特洛伊戰爭(Trojan War,著名的木馬屠城故事)凱旋歸航須穿越塞壬(Sirens)女仙們的海域,而女巫Circe曾經預先警告奧德修斯,塞壬女仙每逢有船隻經過就曼聲高歌,沒有人能夠抵受得住她們美妙歌喉的誘惑,迷失本性循聲追尋結果一是跳入海裏溺斃,一是改變航線觸礁沉沒葬身海底。
但奧德修斯又渴望親聆塞壬女仙的歌聲,於是他吩咐手下船員用蜜蠟封耳,然後將他緊縛在甲板上的桅杆,並命令船員無論他做任何動作或表情都不要解開繩索,只顧沿既定航線前行,奧德修斯與全體船員最後安全渡過險境。
有奧德修斯的自知之明的投資者,可以參考Barclays Wealth行為金融組的主管Greg Davies的建議,訂定一套自我約束執行紀律的投資策略。
策劃:信報研究部
撰文:徐天任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